核心提示
两汪湖水映日月,八朝古都护平安。两千年之前,北宋王安石曾言:“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随着“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徐展开,开封——这个穿越了千年的古城,从辉煌的过往中缓缓走来,砥砺奋进,奏响了一曲平安和谐的新乐章。
日前,开封市委书记侯红调研全市政法工作时,对2017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要求:要做好新时代的政法工作,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开封市委政法委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以维护大局稳定为目标,以促进公平正义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法治引领,注重改革创新,着力破解难题,再写政法工作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开封市法律援助中心、兰考县检察院、午朝门派出所、杞县五里河女子法庭,闫胜义、田文生、宋曙光、刘振海、赵天立……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107家单位、156名干警受到省级以上表彰。这一项项荣誉的获得,是责任,更是动力,激励着开封政法战线全体工作人员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多措并举打造过硬政法队伍
“两袖清风不染尘,克己修身廉为本,一身正气勤为民。”千百年来,包公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也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做好政法工作离不开一支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的队伍。
开封市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抓手,多措并举,通过轮值轮训、外出学习、轮岗交流等途径,组织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提高精细化、实战化水平,提升政法队伍业务能力,推进政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政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开封市落实从优待警,严厉打击侵害干警正当执法权益行为,支持干警依法履职、秉公执法;大力宣传表彰政法系统的先进典型,增强干警职业荣誉感,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坚持政治建警方针,推进“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整顿,加强对干警日常政治表现、工作表现、生活表现、廉政表现的检查,堵塞内部监督管理漏洞;充分发挥纪检组织职能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杜绝政法干警违法违纪行为。
倾情调解奏响幸福和谐乐章
民之安,和为贵。开封市不断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思路、新举措,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与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调解,走多元共治之路,春风化雨般地把和谐与温暖送入千家万户,奏出了一曲和谐乐章。
杞县泥沟司法所所长孟洁在下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时,发现武老汉丧妻多年,育有三子四女,本该孙辈绕膝,安享晚年,三个儿子却因其名下二亩责任田闹得不可开交,叫嚷着要对簿公堂,致使武老汉无人照料。孟洁立即将此情况上报到日博娱乐网。调解员刘慧萍来到武老汉家中,与老人的子女拉家常,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诫他们子女应对父母尽到赡养义务。最终,几名子女就老人的赡养问题达成协议,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从春暖花开到腊月寒冬,来自市、县、乡三级的8097名人民调解员的身影活跃在开封市城市街道、乡村的角角落落,察民情、保民安、解民忧、济民困,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为有效化解矛盾,开封市建立健全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实现医学、法学、交通事故等行业调解全覆盖;建立37个个人调解室,确保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37457起,化解37239起,化解率达99%,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打防结合维护一方平安稳定
在开封市的大街小巷,10723个监控探头如同“天眼哨兵”,多方位、全天候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和谐安宁。
开封市投入资金2.1亿元,安装10723个探头建成的治安防控网络,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将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安全。
目前,开封市、县两级高清探头占比达93%。该市还在高铁北站等关键点位布控动态人脸识别探头60个,打造了点面线群相结合的治安防控模式,实现了破案数和抓获数上升,发案数和损失数下降的“两升两降”工作目标,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
该市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紧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行为,集中时间和警力,重拳出击,严打、技防、整治、化解四路并进,平安建设取得新进展。
基层普法群众学法受益多多
“听了检察官的解释,俺心里敞亮多了,今天检察官在这儿宣传普法,解答法律难题,真是太好了。”村民李某在听取了检察官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解答后颇为感慨地说。在杞县检察院开展的“送法进万户,息诉在农家”活动中,检察干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接访,将印有干警姓名、照片、职务、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等内容的“检民联系卡”分发到村民手中,将法律知识、法律服务送进千家万户,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这仅仅是开封市开展普法活动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该市充分发挥司法的引领、保障、服务作用,加快法治开封建设步伐,逐步深入普法教育,认真抓好“七五”普法规划组织实施,开展“法律六进”活动360余场次,为广大群众普法,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让群众接触法律、了解法律、运用法律,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将法治意识植入百姓心中。《宋都调解》、“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等法治教育品牌优势日益凸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示范单位等法治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逐步提高。
司法为民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官司久拖不决,执行疲软无力等司法“顽疾”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在开封市“基本解决执行难”誓师大会上,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谷昌豪坚定不移地表示:“要穷尽执行手段,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一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本来我们对货款已经不抱啥希望了,没想到又拿到了钱,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多亏了执行干警……”在领到执行款后,申请人张某激动地说。去年7月,开封市某车桥有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生产停滞,拖欠客户的货款无法及时给付,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公司及个人陆续向顺河回族区法院起诉。截至2017年5月,该院共审结涉及该公司的经济纠纷案件112起,标的额1亿余元。在无可扣划资金的情况下,为有效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该院依法将该公司名下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财产进行司法拍卖。此次司法拍卖拍品一上线就引起数万人围观,经过激烈竞价,最终累计成交额1.01亿元,创造了全市有史以来司法拍卖的“标王”,高效地实现了财产变现,让申请人可以快速领到执行款。
执行难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开封市两级法院以解决群众关注的执行难题为突破口,对执行案件实施繁简分流,极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倾力破解执行难,主动接受人大和群众的监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17年,全市共执结案件15338件,司法拘留“老赖”1391人,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侦查起诉741案746人,自诉立案1253案1253人,判处48案48人,形成打击“老赖”的高压态势,彰显了司法权威。
